top of page

你不主動,我們之間怎能更進一步?


「為什麼現在的男生都不追求女生了?」

:「因為優質男生都被主動出擊的女生克服重重困難追回家了。」

這樣的對話,看似主動的女人好像占盡先機,但不表示每個人都可以做到「主動」,如果有人把被動歸咎於內向的性格,那其實是對於「被動」的誤解。「內向」是由基因決定的,而「被動」是一種行為模式與處事風格,它與性格沒什麼關係。所以若是早已習慣被動模式的你,曾因吃過被動的苦而受傷,卻還是不知道怎麼做到主動。那麼,在改變之前,先要想清楚,你陷入被動的原因是什麼。


習慣接受他人選擇

被動型的人都有一個養成過程,在這個過程中,他人與自身的互動極有可能塑造了一個人的行為模式。他們很可能從小就只會接受別人替代選擇的結果,買什麼樣的玩具,穿什麼樣的衣服,上哪所學校,甚至學什麼專業等,在諸多選擇中,他們沒有主動權,甚至沒有發言權,被灌輸的東西大於主動獲取的,時間久了,習慣了等待,也適應了被選擇的人生,讓他們主動去做點什麼,還真是不知從何入手呢!像是戀愛中,總是抱怨抱怨男友很被動,週末約會都要等她先開口,雖然男友倒也樂得去,也會在過程中做不少事情,但只要讓他主動安排他就犯愁,深入了解後,才發現男友的「隨和」特性,其實是被動的表象,因為習慣了被選擇,所以對什麼樣的結果都能接受,也才顯得很「隨和」而已。


需求強烈程度

當一個人的需求強烈時很有可能會激發個體去主動探求,而中等或較低的需求水準往往很難驅動個體發起某個行為。簡而言之,他沒有主動約你,沒有主動去找工作,你們沒有頻繁聯絡,這些都很有可能是因為他並沒有那麼想見你,你沒有足夠需要那份工作,彼此沒有想念到要隨時產生連結,或者說以上這件事、這個人還不是足夠重要,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推動對方立即採取行動。相對而言,主動型的人內心會對外界有更強烈的渴望,他們活得更為生機勃勃,也更懂得滿足自己的需求。當然,需求不強烈有可能是因為被壓抑的需求變得模糊,個體無法強烈地感知到。長期生活在被動接受的環境中,人是會變得不了解自己真實需要的,如果沒有意識去分辨什麼是真正的需求,也會變得更傾向於被動接受。


自我圖式

相較於前面兩種可能,最深層次的被動模式跟一個人的「自我圖式」有關。自我圖式是一個人對自我的概括性認識。有些人的自我圖式偏負性,而有些人的自我圖式是正性的。那些自我圖式偏負性的人可能會認定自己是一個不受歡迎的、不討喜的角色,所以才會在與他人的互動中退縮和被動;自我圖式偏負性的人還會認定自己是一個無能、沒用、笨拙的人,所以在面對事情和機遇的時候,往往會變得保守,更傾向於不作為。他們不相信自己可以獲得別人的好感,所以不會主動去「討嫌」,他們也不認同自己可以把握成功的命脈,所以不會主動爭取更多的可能性。這是因為,在他們看來,「主動」往往跟「失敗」更為接近,「主動」意味著更為快速直接地否定自己。但在承受了不少被動帶來的損失之後,可以發現,比起面對自己無能、不被人喜歡更艱難的是面對機會的錯失,因為很多機會都不會再來。

所以,不主動一點,怎麼會有更多的可能呢?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