羅宋湯(Borscht),到底是源自俄羅斯還是烏克蘭,小時候的我其實沒有什麼概念。起源這種東西太抽象,暖胃好喝才算實在。
近日俄烏關係升溫,這場「舌尖衝突」再次一觸引發。
「你先坐定,喝口羅宋湯暖身,再聊。」中環「東歐餐廳」主理人Victoria是中烏混血兒,繼承了母親身為烏克蘭人的好客熱情。她端上來的羅宋湯,飄着亮麗的紫紅湯色,配酸忌廉增稠、刁草添色賦味。這天她冷不防遞上一份香煎薯餅佐湯。
傳統烏克蘭羅宋湯// 用紅菜頭、薯仔、椰菜絲、豬骨等熬足兩小時,紅菜頭都徹底溶進湯,味道融和,酸甜好喝。另有純素版本。($68)
烏克蘭香煎薯餅//一客四件,用手刨薯絲煎製而成。Victoria說喜歡蘸旁邊的酸忌廉吃,「會減低熱氣感!」($88)
「每人都有自己的羅宋湯做法,似乎沒有所謂『正宗』。」Victoria解釋說,有人會加紅腰豆,有人則加月桂葉;至於兩年前曾發起運動、嘗試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(UNESCO)將羅宋湯申請為該國「非物質文化遺產」的烏克蘭名廚Ievgen Klopotenko,更主張加入一至兩匙蜜糖,「其實整體味道大同小異!」總之就是東歐人耳熟能詳的「菜湯」。那怎樣為之「美味」?那就是拿捏酸與甜之間的平衡了。
Victoria是中烏混血兒。她在基輔出身、香港長大,能說一口流利廣東話,既愛家鄉的羅宋湯,也愛香港的海派羅宋湯。
「很記得小時候每逢生病、吃膩、便秘,媽媽一定會為我煮這道湯。」「用手製陶壺盛裝。」於Victoria而言,羅宋湯宛如一帖「萬能藥」。她在店子做,則特意加入了豬骨、豬肉,連同紅菜頭、薯仔、椰菜等蔬菜熬煮,借脂香為樸素菜湯提升風味。相較其樸素本質,眼前詮釋無疑屬奢華,單點便賣六十八元;但她顯然在選材上做出細緻度,比如選網球大小的中型紅菜頭,「這樣才不過老,湯頭更清甜」;酸忌廉先用全脂牛奶調和,「能讓湯頭香滑不少。」
Victoria母親的收藏陶瓷湯壺。她說,當地家庭都會用這種陶壺盛湯。
乍聽原以為Victoria為了貼合香港人口味,但聽她娓娓道來烏克蘭飲食二三事,更覺眼前的湯是當地的飲食縮影。「冬天冷時,當地人都會吃豬腩肉,吸收脂肪保暖。」此刻欠缺的,大概就是一盤地道的大蒜小圓包(Pampushka)。她還補充,疫情前總把握機會到東歐旅遊,見過烏克蘭、俄羅斯,甚至羅馬尼亞、波蘭的人都會煮羅宋湯。
吃喝容易出一張嘴,但如何從飲食這個看似不痛不癢的領域中爬梳出文化與認同,卻不容易。羅宋湯確實源自烏克蘭,即使在俄羅斯莫斯科烹飪學校教授的主廚Anton Alyoshin亦如此承認。不過他補充,這道湯有源遠悠長的歷史,確切點說,應是斯拉夫人(Slavs)的民族菜式,既屬於烏克蘭人,也屬於俄羅斯人。
東歐餐廳 Ivan The Kozak
中環雲咸街63號巴力大廈1樓
2851 1193
Kommentarer